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惱人的下背痛

專欄:健康資訊 筆者:譚名媛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李先生,三十五歲,電腦工程師,在搬家過程中,一下舉起裝滿書籍的箱子,立即感到下背部劇烈的疼痛,右腳也出現抽痛而無法站立,經休息無法緩解而就醫。廖女士,七十三歲,家庭主婦,腰背疼痛多年,常自行服用止痛藥或貼酸痛貼布緩解疼痛,近來除疼痛外,左下肢又出現麻木及無力感覺,本想休息幾天就會好,然事與願違,某天不慎於家中跌倒後,背部劇痛無法下床,求診時面露愁苦,要求醫師開刀治療,以上是臨床上常見的病例。
下背痛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,美國研究調查發現,百分之七十五的成年人會經歷下背痛,在就醫原因中排行第五名。另根據二〇一〇年國內健保局資料統計,因下背痛就診總人次,十年來成長超過五八三萬人次,平均一年成長五十八萬三千人次,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七點七九(包括門診、住院、急診等),費用也成長百分之六十六點三一。由此可見,下背痛的確是許多人的夢魘。
下背痛是指下背部肌肉出現酸痛、酸麻、緊繃的感覺,有時是短暫性的,休息一下症狀即可消失;有時麻、痛會持續,可能侷限於某個部位,也可能轉移到背部其他部位,如腿部或臀部麻木、刺痛或劇痛,通常限於一側。
引起下背痛的原因非常多,一般常見的是肌肉或韌帶扭傷、椎間盤軟骨突出、脊椎退化性變化、僵直性脊椎炎、壓迫性骨折、轉移性脊椎腫瘤等。在診斷方面,首先需要醫師給予詳細的理學檢查,視情況再接受X光、電腦斷層、神經肌肉電學檢查、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來確定診斷。
治療方式依疾病原因而不同,包括以熱敷、冰敷、按摩、電刺激等,來減輕疼痛的保守性物理治療;藥物治療則採口服肌肉鬆弛劑及止痛劑,必要時局部注射麻醉劑、肌肉鬆弛劑、類固醇針劑等,減輕急性疼痛;另可利用圍腰、背架等支撐用物,減輕脊椎承受的壓力。若上述保守治療無法減輕症狀時,可選擇關節腔注射治療或熱凝治療;若出現嚴重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症狀時,則應考慮手術治療。
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,包括控制體重、注意飲食中鈣質的攝取、婦女於停經後定期監控骨密度、維持愉快的情緒;平時注意維持正確的姿勢,譬如避免坐過軟、過深的沙發,選用直立高背椅,雙腳自然下垂於地面,勿翹二郎腿;長時間站立時應使用腳凳,雙腳輪流置於腳凳上減輕背部壓力;取高處物品時勿墊腳尖,應使用梯子或腳凳;拿取地面物品時,應靠近身體,雙腳一前、一後,分開約四十五公分,彎膝蹲下,維持背部挺直;平時宜採合適的運動,增加脊椎的柔軟度、改善背部肌肉及腹肌的力量,強化脊椎的穩定。
平時若能多一份留心,相信健康必定屬於您。
(作者現任:臺北榮總神經外科病房副護理長)
(點閱次數:8630)